在币圈时间长了,你会发现,越是韭菜,越喜欢抄底,越是韭菜中的韭菜,越喜欢抄非主流垃圾币的底。有没有抄底成功的?当然有,但那概率不忍直视,大多数情况下,是一个底接一个底,不停的新低。
17年,ICO大爆发,带来了超级牛市,也带来了一大波垃圾币,其中一部分,简直是垃圾中的垃圾,它们连团队都没了,早已是事实上的死亡,只是因为没有下架,所以看似还活着,只要交易所下架,那立马就归零了。
这类项目,可以叫做包装类项目,突出表现在,把原有的其他行业(比如互联网行业)的东西,加上币的概念,包装成区块链项目。比如,路由器加上挖矿的概念、就成了区块链智能硬件项目(GCT极路由)。一个做的贩卖名人时间的互联网项目,加上币的概念,就成了去中心化的时间价值链(秒啊TNB)。一个贩卖数据的项目,加上币的概念,就成了去中心化的数据融合价值网络(BBN榕树网络)。还有18年很火的链改概念项目,也基本上是把传统行业的股份概念,变成币权概念。
来看看上面几个例子的走势。
而这些包装出来的改装项目呢,虽然包上了区块链的外衣,但本身的估值,还是要依赖其本职业务的收益,还要靠他们在本职行业的收益来支撑想象空间。比如你这个贩卖时间的项目,你一年下来,交易了多少名人时间?赚了多少钱?你这个大数据项目,又卖出了多少数据?那些链改项目,你们在你们的行业里,又赚了多少了?
这些项目,在各自的行业,基本上都是没有竞争力的存在。一个弱鸡,穿上金马甲,就能变强么?很显然是不可能的。虽然它们套上了区块链的概念,但本身业务和故事都很简单,能不能涨,主要看盈利情况。目前看来,很显然,这些项目在他们的主营业务上,无一例外是失败的,所以,币价自然就一泻千里。
更何况,有不少这类项目,本身并没有想真的做成功,而是只为了拿到大家的钱,钱到手了,还指望他们出力么。
其实有很多人对某个这类项目印象好,比如我一个朋友,就特别喜欢TNB,老是想抄底,因为这个币在17年涨了好多,帮他赚到了钱。但事后看,这是因为17年史诗级牛市的缘故,不是项目本身好,潮水退去后,一个个就打回了原形。而回过头看其他纯币圈的项目,发展好的概率更大,比如几个头部平台币、xtz、link等。
如果你不打算抄底,那最好,可以等稳定了再看。如果你实在是想抄底,那希望至少挑选一些有希望的币,而不是这些风险更大的包装币,很多币,注定永远回不到前高了。